拉尼娜意味着“冷冬”吗?气候影响解析
近期,我国多地气温下降,人们开始讨论冷冬是否会到来。这种讨论往往与拉尼娜现象有关。世界气象组织在9月预测拉尼娜将在秋季再次出现。虽然许多人认为拉尼娜会导致冬季变得更冷甚至引发超强寒潮,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。
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低的现象,通常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平均值0.5℃。它的出现常伴随着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,如风、气压和降水量的改变。与厄尔尼诺相反,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短暂的降温效应。
自1951年以来,共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。1986年以前,拉尼娜事件当年我国冬季均为冷冬。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,1986年后拉尼娜事件当年出现暖冬的概率增加。实际上,拉尼娜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冷冬。我国冬季气温受东亚冬季风强度影响较大,北极海冰和欧亚积雪等因素也起重要作用。统计数据表明,拉尼娜发生后我国冬季偏冷概率较高,但具体影响程度还需进一步观察。
厄尔尼诺发生不规律,大约每两到七年一次,通常一年内成熟并衰减。相比之下,拉尼娜强度较弱但持续时间更长,一般为9至12个月,有时甚至超过两年。2020年至2023年间就发生了21世纪首次“三重”拉尼娜事件。
从全球范围看,拉尼娜不是大概率事件。过去百年间全球共发生了20次拉尼娜事件,其中一半为多年期事件。近年来,多年期拉尼娜事件频率有所增加,自21世纪初以来已发生5次。这类事件因海温异常显著,会对全球气候、环境及经济社会产生持续性和叠加性的破坏性影响,并提高极端天气灾害风险。
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秋冬季我国较易出现阶段性强降温、强降雪天气。建议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冻害、雪灾和大风灾害的防范;交通部门做好低温强降雪大风灾害风险预案;相关地区和部门根据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做好设备除冰、道路除雪等维护工作。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极目新闻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